咸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| 陕西省妇女联合会 |信息无障碍

是否打开信息无障碍浏览

  主席信箱:xys12338@163.com
巾帼风采
太阳点燃的红烛 ——记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呼秀珍老师
作者:赵常丽、陈兆波 来源:市妇联 日期:2017-12-04 09:00:50 人气:0

花样年华,她申请入党,连续9次,经过23年砥砺,41岁修成正果,73岁还是爱戴红领巾。

退休季节,她放弃高薪诱惑,情系母校,每天不到6点起床,晚上11点上床,中午很少休息,按时签到上下班,转眼就是15载。

家长和学生涌来请教,她从没借此办班收费,反而用微薄的工资,坚持回报社会,并反复强调德育第一。教育是奉献,不是索取;教育是公益,不是功利。

52年来,呼秀珍老师就像一支红烛,永远在燃烧。

爱校园:春风化雨润桃李

一支蜡烛,传递无数温暖。一群人,共同描绘山水。

2017年11月17日,500多万咸阳市民,洒出12年汗水,终于捧回“全国文明城市称号”。

这一天,呼秀珍老师也从北京抱回“第六届全国诚实守信类道德模范”称号,为自己的家园再添光彩。

全城欢声笑语,渭城区道北中学却井然有序。呼老师领奖归来,依然早起晚归,守护在孩子身边。

1999年,本该退休的呼老师,被上级决定留下来。58岁才办退休手续,时任陕北永坪高级中学的校长,多次开车来咸阳,想接她回故乡挂虚职、拿高薪,被婉言谢绝了。这是继东莞年薪12万,和深圳年薪15万后,呼老师第三次拒绝外面的高薪。

道北中学,血浓于水。40年的情与爱,深深植入校园。这里,是滋养她的春泥,也是充实她的苗圃。呼老师更愿意留在母校用落红感恩,引来青春的火焰,放飞祖国的希望。

现年41岁的学生李鹏,又将儿子送到呼老师身边学习。说起这对父子,其实就是三代师生情缘。

1990年开学季,先天视力有问题的李鹏,是许多学校和老师的头疼事,无奈之下,他的妈妈找到呼老师,她毫不犹豫收下孩子上初中。3年里,呼老师为他安排了雷打不动的最好专位。她又选出12名优秀课代表学生,成立雷锋小组专门帮扶李鹏,引导孩子在互爱中成长。李鹏的作业,经常会出现不少错别字,呼老师就手帮手做细活。比如,写出醒目的“玩具”两个字,曾经写出36个示范字,让李鹏先感受笔画,再慢慢照样画葫芦,并给他讲自强励志故事,帮家人寻找医疗救治信息。

呼老师想办法引导李鹏融入集体,让他承担班级关灯等后勤任务。她先后陪他登上翠华山、参观八路军办事处和游览西安植物园。毕业后,李鹏在宝鸡某自强按摩学校进修5年,以品学兼优正式就业于渭城区新兴路社区医院,成为远近闻名的按摩师,并拥有幸福的家庭。李鹏的母亲逢人就讲:“我家简直烧了高香,遇上好老师呼秀珍。”

回应类似的各种感言,呼老师笑着说,这是班主任的本职工作,家长不必感天动地。她时刻提醒自己:有理想信念,有道德情操,有扎实知识,有仁爱之心。只有这样,才对得起教师是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神圣称号。

守师德:甘做红烛照苗圃

呼老师的办公桌上,有五本心理咨询记录本。询问与解惑,传道与授业,字里行间饱含智慧慈爱......笔迹工整规范,散发着书香味儿。

口口相传,足下成溪。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家长和学生,甚至素不相识,却在笔尖下遇见,浓缩着11年来,一颗颗无助的求知心,记录着呼老师帮他们走出困局的喜悦,也见证着呼老师课堂外的又一爱心港。

一位从事保险工作的母亲,面对儿子小龙(化名)逃学等等苦恼,带着最后的希望,在2016年9月10日上午,拨通呼老师电话,哭诉痛不欲生的心情。呼老师耐心劝慰,叮咛她带孩子来办公室交流。经过多次谈心磨合,昔日调皮大王小龙,从5年级起浪子回头。他的父亲喜出望外,特意从沣河钓来3条野生鱼送来致谢,被呼老师拒之门外。最终,她和小龙爸爸约定,等孩子学业有成,一起在家吃小火锅。

如此的期盼,就像闪闪烛光数不清楚。

呼老师说,吃人嘴软,拿人手短。返聘前,她坚持自费订阅《教师报》和《语文教学研究》。在不同场合,她听过家长苦恼,因为孩子调皮、厌学被停课、歧视和补课,甚至调整个座位,都要卷进“吃喝卡拿要”的歪风邪气中,在全国各地不在少数。有些家长盲目攀比,互相触犯道德准则。引以为戒,她经常告诉身边老师要洁身自爱。

呼老师认为,在应试教育面前,老师苦教,孩子苦学,改变现状,任重道远。大家都应划清荣辱界限,让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成为偶像,涌现镜头。尤其是教师,必须守师道,首先要自重,自身干净才能赢得别人尊重。

谈信念:扎根教育痴爱党

陕北是革命圣地,红色火焰代代传。

1944年,呼秀珍老师生于陕北延川。由于家庭的变故,她中学时期在新疆读书。在父亲的影响下,上高二时就向党组织交出了第一份申请书。不到18岁的她,从青春燃烧的岁月开始,写就刻骨铭心的9次入党申请书。

呼老师的父亲55岁时,在文革中遇害沙漠孤烟。期间,她坚信革命的真理,3次递交入党申请书。1965年高考前,呼老师因为身体不佳,与大学擦肩而过,却迎来另一机遇。

这一年,她被招入陕西宝鸡陇县铁路小学任教。凭借勤奋友善的素养,很快从教学中脱颖而出,第二年调入宝鸡铁中任教。每月32元工资,她只留12元,其余全部用来周济身边无助的老人和困难学生。1978年4月1日,她调入咸阳道北中学至今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父亲的英魂回到了西安革命陵园。

改革开放,喜报交织。1983年和1984年,呼老师再次递交第8次、第9次入党申请书,第二年7月4日,历经23年的入党心愿,终于画上了句号。

这一年,呼老师41岁。粉笔染发,三尺讲台,留下她今生对党无怨无悔、毫不动摇的坚定信念。忠诚与包容的人生境界,催艳了她教书育人的又一春。


她一路洒下阳光、感恩与热情,喜看汗水浇灌的鲜花与栋梁。呼老师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、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标兵、全国先进女职工、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和陕西省劳动模范等50多次表彰奖励,受到党和国家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。

 不让一个孩子在自己面前掉队。

 52年,她高举红烛呼吁在公益大道上。近3年,在黄土地里,她资助的两个特殊家庭孩子邹某和赵某,让多少农家人念念不忘。她做过师德教育报告500多场,红烛精神不但影响着教风,更感染着身边亲友。


施恩不图回报,受恩必须记住。

与其担心黑暗,不如举起蜡烛。良好的家风,才是社会道德的基石。这就是呼老师的口头禅。

以呼老师为代表的雷锋式家庭,她的女儿郭巧等亲友,正在各自工作中传递爱的红烛。12岁的外孙女,从今年开始,加入公益捐助活动,用实际行动向外婆学习。

党是太阳,她就是一缕阳光。愿做送人快乐的小草,回报大地的春晖,永远迎接朝阳与花朵。

这就是退而不休的呼秀珍老师。

美丽家园,德善咸阳。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

生活在天华物润的土地上,呼老师就是被太阳点燃的红烛,在她身后,还有一支,又一支的红烛......正在点亮。